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

上帝活命的話


上帝活命的話

日期:2005/05/29am1030

聖經:申命記27:9-10;  提摩太後書3:16-17

聖詩:62A, 168, 430, 508

啟應:36

 

一、申命記27:9-10

申命記聖經記載著以色列百姓,他們在以巴路山上豎起大石灰石,好在上面刻上申命記的律法。古代都有這一種的例子,將法律刻在石版上,而且豎立在公眾的地方,上帝的話用這樣子的方式來公佈,目的乃是將他的權威刻在人民的心志和心坎上面。  另外,用「未曾鑿過的」石頭,可能與這一種的信念有關,那就是東西未經人動過,在它自然的情況之下,被應用來服事上帝。

獻祭和隨之而來的歡宴,指的是人民願意接受律法,達到共同體之間的合一,人和人之間立約是以一起吃飯而做印記的(創世記26:28-31)。而人與上帝之間的立約,是人在限祭之後,也在上帝的面前吃部分的肉,來做為印記的。所以,保羅說:『道難道不是那些吃過祭物的,就跟祭壇有關係嗎?  哥林多前書10:18

在約書亞記24:1-28,約書亞與以色列百姓立約,百姓大聲地回應:『阿們』,意思是說:阮確實地,願意地要按著上帝的話來行,這也是我們今日對於上帝的話的態度。

 

應用

今日,對於上帝的話的態度是怎樣呢?  這裡證明了 教導以色列的生存受祝福的道路,人生可以幸福的方法,乃是按著上帝的話來行啊! 今日,我們聽了上帝的話語,也同樣要實行在生活上面,因為他的話語是活命,是咱們活命的米糧。

台南的一位阿伯,他孤單一人來台謀生,有一天他準備金紙,香燭,要去拜王爺,請求保祐。恰好,在路旁有一位叫文伯的,在佈道,他就停下來聽道,聽了心裡非常受到感動,從此他就不去求王爺,改來信主。他盡力來傳道,雖然曾經為了主的名,在鳳山被打被關40天,但是他仍然不失望,熱心為主來做見證。他曾經到過埔里社,後山(台灣的東部)很危險的地方佈道,年老的時候也到岡仔林(台灣的台南附近山地) ,當時,並沒有像現在那麼便利的交通工具(例如電車)都是用走路的,雖然很辛苦,但是,他們卻是歡喜做。

因為上帝的話是活命的話,讓他們的生活產生很大的改變,他的子孫受到了祝福,這是一個領受上帝的話受到祝福的例子,證明了上帝的話是活命的,讓人們的生命改變的,讓人可以來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方式。

 

二、提摩太後書3:16-17

 

另外,我們也看了提摩太書,提摩太的父親是希臘人,母親是猶太人(使徒行傳16:1) ,他在小的時候就被教導守律法,從小就知道上帝生命的道。他也是保羅所關心的同工。保羅勉勵年輕的同工(不僅是他也是包括我們每一個人啊!),要明白上帝的話語,以這成為要緊的事。保羅說:凡是上帝所默示的經,

1)是可以使人有得救的智慧。

有人因此而得救,聖經向世間的人,無論是男女老少,貧賤富貴,開啟了往上帝永生的得救的道路。

2)在教訓方面是有益的。耶穌的教訓寶貴,不是「印刷品」,就像那一些廣告,用完即丟的。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,所說的上帝的話,教導人走向生命的道路。

3)在督責人方面很有價值,聖經叫人在上帝的面前來認罪,明白自己所走的那一條路是錯誤的,是沒有生命的;並且要人悔改,走向一條正確的,有生命的活路。有一個人他買了一本聖經,要回家去燒,因為聖經太厚了,他就要一頁一頁撕下來,要燒,結果拿了一頁,是登山寶訓,他看了又看停不下來了,最後他說:「我相信了。」

4)基督能使人歸正。使人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,例子聖經有三個地方值得我們去再三的看詩篇23,好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(路加10:25-37) ,哥林多前書13章普通的書籍,教導人「如何生活的知識」而已,而聖經上帝的話卻是教導人生命的信息,使人明白自己所走的是錯誤的路,倚靠上帝的力量歸正過來,並且使人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。

 

三、結語

 

研讀聖經可以教導人學義,直到他預備好行各樣的善事。聖經絕不是要自私自利的,只為自己的好處,乃是要使自己成為有益於上帝,有益於同伴的人,不單是為自己的靈魂得救來讀,而且,是預備自己,成為上帝所用的,來幫助安慰人,拯救靈魂。

咱們可以一起讀經,親子一起讀,也可以分享一天生活的喜怒哀樂。夫婦一起讀,在有家庭的困難,或是工作有不順事的時候,可以一起來讀,思考如何解決的方法,促進夫妻的關係。個人的靈修,如此可以漸漸地增強咱們的靈性,以及知道如何幫助人,引人歸主。

最後以一句話來結束讓我們回去思考:

若望保祿二世勉勵年輕人他曾說:

「慈愛的天父賦予你們能力,可以達到精神和道德的至善,你們不應該滿足於任何低於至善的標準。」

沒有留言:

等待救主降生

  宣召 : 詩篇 5:3 題目 : 等待救主降生 聖經:詩篇 130:1-8 彌迦書 5:2 聖詩 :41(1,2,3,7),75, 386 啟應文 :22   一、   請安與祝福   兄弟姊妹平安 ! 今天是待降節的第一個主日,讓我們一起在思考待...